封面 主页>
农文协>>月刊《现代农业》>>> 请看目录
最新内容 过刊目录 中国杂志上介绍的内容
等外麦变身为村中美味的面包--记大分县三光村的面包房
三光村的"转作"没有任何可犹豫的,一定是麦子。种麦子的话,即使是平时上班周末休息的人也能做;委托机械作业后,上了年纪的人也能做。麦子是谁都可以自家的地自家管的转作农作物。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诞生出了村中美味的面包。
大分县三光村是一个人口为5700人、靠山的村子,村里的面包房诞生于1992年,烤制的面包不是用国产小麦,而是村里产的小麦,并且只限于村内贩卖。面包房的法人代表为渡边贤一先生(53岁),烤制面包的则是村里的6位女性。每天早上5点开始工作,一天烤30种类、800个面包,在附近的商店里卖。虽没作什么郑重其事的宣传,到了傍晚就基本卖光了。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他们的面包好吃。面包房使用的村里产的小麦,而且大部分是等外麦。小麦在天气好时,能全收获为一等麦子,作为转作农作物,国家的补助金也高,大面积种植又不费工夫。只做一回除草即可,生产费用低,即使稍有疏忽收入也可能比米好。但遇到恶劣气候时,收获了等外麦就完了,1千克161日元的麦子,被压价到10-20日元。面包房却以1千克130日元收买这些等外麦。 渡边贤一先生是生产米麦的专业农家。年轻时,他以建先进的温室、进行园艺生产、收入达百万为目标,30多岁时,转换为大规模的米麦生产。这里的人均土地种植面积大约为5a,经济高度发展时期,村里的人大量离开,想借多少地都能借到,进行大规模、自立的农业生产受到了欢迎。最初,只有7a土地的渡边先生,不知何时,拥有了7ha、8ha的土地。 就这样进行了10年生产,忽然注意到村中人口极端过疏的现象。年轻人离开没有办法,这些定居到都市的年轻人将父母接去、或送他们到老人院住,结果住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。这样下去,村子会荒芜;农家、农村的风貌会消失;农家会脱离农家的生活。
只有耕种的农家才是农家。3a的土地也好、5a的土地也好,靠耕田、种植守护了自然、环境,也维持下来了村子的机能。自己的土地自己不耕种是农家脱离了农家的原因。渡边贤一先生反省到,自己到目前为止,大量借入土地、大规模生产,是不是使与村子荒芜有关联呢? 想到这些,他决定将土地还回原有的农家,让他们自己的地自己来种。当然,做不了的部分请求他做时他会做,需要机械动力时,多少忙他都会帮,但这要在自己的地自己种的基础上。只是畦草管理和水灌溉也行,总之自己来做。与将稻田完全借出去比起来,委托作业的收入也好,自己的地收获的是自己的米、小麦。一个人一个人耕种3a的土地也好、5a的土地也好,只要持续下去就会保住村子。大规模扩大生产,渡边先生个人收入会很不错,但他看到村子里的人不断减少,内心感到寂寞,地区中没有活力,自己生活得再好的人生,也没有意思。
也就是在渡边先生将地还给大家时,由于每年5月下旬收割前天气恶化,1989年以来小麦连续3年收成不好,单产只有360公斤,而且几乎都是等外麦。生产赤字极大,由于此原因,三光村的麦地从89年的450ha急减到91年的170ha,并且还有会再减少的趋势。为了不使大家放弃生产,渡边先生考虑出了"等外麦村内加工"的办法,这样一来,麦子的贩卖价格可以提高几倍,保证了生产经费,大家也就能继续种麦子了。 以前,只知道等外麦之所以不值钱是因为只能做饲料用。有一天渡边先生得知制粉公司在收购规格内小麦时也运走了等外麦,看来等外麦也被制成粉在卖。他根据自己从前制粉的经验认定等外麦粉适合做面包。而且他有在三光村收获的粮食在三光村卖的想法,从村子里的需要来看,只有做面包。这是因为现在人们的主食习惯发生了变化,除了吃米,面包也吃得多了,渡边先生认为没有必要只吃用外国产小麦做的面包,他想让村人、特别是村里的孩子们吃到用三光村产的小麦烤制的安全、美味的三光村面包。
村子从国家的补助金中拨出一部分资金,渡边先生和一些人出资建起了面包房。国产小麦由于吸水性不好,刚做出的面包还好吃,放一会儿就不行了。为此,大家试用各种材料混入面粉中,几经失败,最后终于发现掺入一成糯米后烤制的面包是最理想的。经过7、8个月后,面包房开始了正式营业。三光村每年收获大约400吨小麦,面包房就确保收购20顿的等外麦。今年,小麦收成好,等外麦不足,渡边先生将自己生产的小麦用在了面包房。就这样,三光村的人持续着耕种,保住了田地,做出了面包,大家的生活也变得更快乐了。《现代农业》1999年3月号
《现代农业》编辑部 社团法人农山渔村文化协会
地址:日本国东京都港区赤坂7-6-1
TEL:03-3585-1140 FAX:03-3589-1387
E-mail: jiaoliu@mail.ruralnet.or.jp
对《现代农业》的内容,如果您有疑问,看法或建议,请发电子邮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