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 主页>
农文协>> 沿革 文化活动 出版方针 与中国的交流史
月刊《现代农业》书籍和影像作品 电子出版和应需出版
农业科技普及与编辑出版的群众路线
农文协专务坂本尚
农文协出版每一本科普作品,必须深入农村,到农民中取材选题,放下架子,拜农民为师,先做学生,后当先生。
1,我们是怎样实践向农民学习这一思想的?日本战败时,没有农民来阅读农业方面的书。当时我们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,到农民家里去推销图书。背着杂志下乡去卖,需要勇气,也很辛苦。我们成了商人,与农民平起平坐,甚至以低于农民的身分和他们打交道。 通过下乡,我们发现农民不读书,是因为没有农民需要的书。我们向作者提要求,要求他们写农民愿意看而且看的懂的书。要想改变农民,首先得改变我们自己。
2,编辑出版通俗易懂的有用图书。使用农民语言。"谁都能掌握的肥料知识"把肥料比喻成姑娘。
3,根据农民的思维方式来编辑出版图书。"如何养猪卖猪"顺序是先介绍卖猪,然后才介绍养猪,引起农民兴趣。编辑既要说服作者,又要让农民看的懂。
4,把农民的技术体系编成书。研究人员会笼统的说,而农民很具体。"谁都可以一公亩750公斤水稻"水稻出穗前30天决定了水稻的产量。我们首先找到有实践经验的农民,然后请这方面有一定经验的学者,让他们邦助农民将经验和技术体系化,共同完成文章写作全过程。
5,独特的销售体系和普及理论:我们借鉴了当时美国流行的销售理论,不断补充年青人。培训有手册,普及对象发生很大变化。特别是妇女。60年代,妇女是劳动力,而80年代她们是经营者。老人增加,我们增加了小力技术。
6,幻灯片和图书结合。我们以杂志为主,然后是实用书,最后是专业书。不愿意看书的农民可以用图画来掌握农业技术。
《农业科技普及工作与编辑出版》1998年,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
下期选登内容
农业科技普及工作与编辑出版
农文协常务理事 原田津